• 您的位置:
  • 首页 >
  •  行业动态 >
    • 观点连线(2015.12.8)

      发布时间:2015-12-08 09:22:00 阅读:0

    国企监督需调动人民力量

      国企腐败问题的核心是体制机制缺失。因此,要探索畅通的监督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监管制度,打破内部人控制的局面,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要正确看待“政企分开”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把自主权交给企业;另一方面要使企业规范使用权力,特别是一把手,对其权力要又制约又监督。

      ——彭建国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应法制化

      企业是一个契约的集合体,仅仅依靠制度和规则是不行的,最终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最终是价值理念的问题,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文化。诚信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加强对企业的非利益性社会监督的同时,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应该法制化,所有社会监督都具有法律效应,应以法律形式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力,防止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联合起来作假。

      ——魏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国企应建立透明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员工持股及期权激励等成熟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优化人力资本,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不能出现激励过头或者分配不公的问题。在激励机制之外,也要考虑制衡机制,防止所谓的“灯下黑”,以及将股份等激励方式转变为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这就要求国企改革过程中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

      中企“走出去”需加强反腐管理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反腐败的惯例,且不可有侥幸心理。一旦腐败案发生,影响的不仅是中国企业形象和长期盈利潜能,更会伤害中国国家形象,破坏良好运转的国际市场秩序,以及全球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大背景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冷静思考,既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本身的硬实力,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了解游戏规则,也要加强对国际惯例,尤其是反腐管理的研究与了解,才能规避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陷阱,让“走出去”的企业走得坚实、走得扎实,让国家的形象更健康、更正面。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产品创新是品牌永续的基础

      加强品牌建设,外靠顾客认可,内靠产品提升。品牌的背后是顾客,品牌是企业与顾客的无形纽带,顾客满意是建立品牌忠诚的先决条件。品牌以产品为载体,产品有市场生命周期,品牌则没有,产品创新是品牌永续的基础。

      ——刘凤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企业品牌建设要从初创期入手

      企业的品牌建设需要从初创期就开始着手,企业家从一开始就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企业的品牌战略一定要在企业建立最初就融入到整体发展战略中。品牌建设的精髓就在于为无生命的品牌赋予精神,使之具备鲜活持久、深入人心的特质,从而深深根植于消费者心中,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选择。

      ——苏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

      企业形象传播不能自说自话

      现在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或者说企业传播宣传的最大问题,是传播的信息基本上不具备对话价值,都是简单地自我呈现价值,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也都是如此。

      你今天发三百篇稿表扬你的企业、你的产品,明天发五百篇又如何?这都是信息的飞沫,就好比太阳底下又点了一盏灯,或者大海里又点一滴水,我们写一篇稿子,点灯熬油,从下到上,最后发现最认真的读者只有作者本人。这个困境必须解决。

      ——胡百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dede:include filename=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