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等四部委《关于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的通知》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推动央企与地方融合发展为创新动力,以构建大化工产业体系为主线,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我省“一五”时期建设的化学工业体系转型升级。补齐石化产业短板,优化乙烯产业链,延伸丙烯产业链,全力推进ABS、乙丙橡胶、聚氨酯、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培育打造聚氨酯和碳纤维产业基地。建设高性能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化工新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加快推进油页岩原位裂解、油砂提取等技术创新。推动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化,建设燃料乙醇生产基地,提升生物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20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力争实现产值3500亿元,增加值1000亿元,全省石化产业在全国位次前移。通过央企与地方融合发展,地方化工产业规模得到较大提升。
2.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推动丙烯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建设2×3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小乙烯节能改造等补短板项目,促进下游丙烯腈、聚醚多元醇等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中国重要的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的聚氨酯产业基地。
3.生物化工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我省玉米和秸秆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推动燃料乙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往京津冀等国内重要区域市场。发挥聚乳酸、化工醇等基础生化原料优势,生产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生物聚酯纤维等下游精细生物化工产品,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4.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和大型成套设备研发,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以技术创新推动精细化工发展,精细化学品率力争达到35%。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团队和专业人才的资金投入,重点企业R&D研发投入力争在3%以上。
二、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一)推动产业升级。
1.联合推进“小乙烯”工程节能增效。积极推进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吉化公司“小乙烯”节能技术改造,依托吉化公司及地方丙烯资源,同吉林化纤合作扩建丙烯腈装置,增加丙烯腈供给能力,满足下游碳纤维发展需求。同时,扩建20万吨/年ABS和32万吨/年苯乙烯等配套项目,为进一步做大做强ABS、聚乙烯等优势产品提供条件。
2.推进碳纤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吉林化纤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规模化、稳定化、连续化生产,突破原丝制备、工业化生产、碳化、复合成型等关键技术。推动吉林化纤5万吨大丝束原丝、吉林精功8000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建设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中国重要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
3.推进甲醇制烯烃“补短板”。建设康乃尔化工2×3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MTO)项目,实施康乃尔化工及长春大成甲醇装置改造,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及聚醚多元醇等下游产品提供充足的烯烃原料,带动吉神化工、众鑫化工、林德气体、赢创特种化学、杭氧气体等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4.推进聚氨酯产业发展。依托吉林康乃尔化工36万吨/年苯胺装置,建设福建康乃尔化工MDI项目。延伸丙烯链条,推动吉林聚源化工聚醚多元醇项目建设,结合域外MDI项目,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聚氨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车用聚氨酯材料、建筑保温材料以及聚氨酯纤维(氨纶)材料等项目。推动长春应化所与吉林神华合作的万吨级二氧化碳基三元醇和二氧化碳基聚氨酯软泡产业化技术开发。加强高端聚氨酯材料在交通减振、水处理和生物医用等特殊领域下游产品的应用。
5.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应用。推动吉林高琦聚酰亚胺树脂、高强纤维织物、纳米制品等产品研发,实现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推进吉林省中研高塑聚醚醚酮系列产品研发及增强复合材料规模化生产,打造国内领先的高品质聚醚醚酮生产基地。推动长春应化所与博大东方新材料公司合作开发二氧化碳基塑料薄膜专用料改性等技术,建设30万吨/年生物降解塑料PPC及30万吨/年高科技纳米新材料。依托吉化公司年产20万吨MMA(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能力,利用国内首套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连续本体聚合装置,进行年产350吨通讯级塑料光纤中试试验。
(二)推动技术创新升级。
1.加快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联合长春应化所、长光宇航、一汽集团、中车长客、吉林化纤、通鑫玄武岩纤维等,建立吉林省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半成品及成型件制造技术研发,构建从研发成果到项目孵化再到产业化的一体化创新平台。推进上浆剂、油剂、树脂、浸润剂等碳纤维辅材、助剂制备技术创新,满足碳纤维与热塑性树脂(PP、PA、PET、PPS、PEEK、TPI等)和热固性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双马树脂、聚胺酯等)复合的需要。
2.加快长春应化所技术中试平台建设。加强与富士康合作,开发聚乳酸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建设农安万吨级聚乳酸生产线。推动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联合长春安旨科技合作开发高分子水润滑轴承材料,推动与赛龙、飞龙等国际知名品牌轴承进行对标试验。加快异戊二烯单体研发进度,为合成天然橡胶规模生产提供原料保障,推动长春新区异戊二烯单体合成装置中试示范工程建设。
3.推进油页岩原位裂解等技术创新。发挥吉林众诚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建立的创新平台作用,加快油页岩原位裂解技术创新,推动吉林省油页岩原位裂解及相关资源开发技术工程国家实验室、扶余10万吨级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工业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油砂开采技术创新,消化吸收加拿大N-SOLV技术(原位萃取)和美国CMD火驱油技术。加速推进长春应化所在吉林市化工中试基地的建设。
4.推进化学原料药中间体研发技术创新。以四平精细化学品、吉林凯莱英等化工医药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展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新型化学药品制剂和强仿药技术创新。加快N-环丙基己酰胺盐酸盐、异辛酸钠、头孢呋辛酸等医药中间体研发与攻关。
5.推进生物制油技术创新。加快松原凯迪新能源秸秆制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秸秆原料,通过自主研发,生产高清洁、高品质的石脑油、航空煤油、柴油等产品,改善质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吉林凯禹与吉林大学组建废弃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分析检测中心,依托吉林大学专利技术,利用稻壳深加工开发生物柴油、生物质油、二氧化硅、高档活性炭等产品。
(三)推动管理创新。
1.推广吉化公司管理经验。坚持探索扩大经营自主权,优化产品结构,衔接供产销研,开展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竞争力。坚持精细化管理,狠抓节本降耗,强化工效挂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坚持抓好平稳运行、生产优化、质量攻关和成本管控,提高企业效益。坚持危机教育,弘扬吉化精神,树立模范典型,提高企业创新活力。
2.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组织化工企业推广应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分散式控制系统,开展工艺、设备自动化改造,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加强设备平稳率、自控率、联锁投用率控制。强化机组特护管理,建立状态监测及诊断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程序严格计量,强化工艺设备管理,提升装置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生产质量。新建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化工装置安全仪表系统、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全覆盖。加速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升级,减少危险岗位作业人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利用智能化装备改造生产线,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风险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手段,提升安全科技保障能力。
3.强化安全技术管理水平。加强危化品源头管理,建立高风险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系统,完善化工园区监控、消防、应急等系统平台,在化工企业推广HSE(健康、安全与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全面辨识工艺过程风险。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事故防范能力、技术装备安全保障能力、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4.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根据化工(包括危险化学品)行业特点,积极采取扶持措施,引导鼓励化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选树一批典型标杆,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绿色发展
1.推进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提高玉米化工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植物化工醇产品生产及应用,拓宽原料领域,加快发展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醇类等下游产品,推进中粮生化能源(榆树)年产10万吨聚乳酸生产线建设。积极推动吉林燃料乙醇发展,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新的燃料乙醇基地。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提高京津冀等地区保障供应能力。加强燃料乙醇产品质量,提升混合比例。依托吉林酒精集团百万吨无水酒精可转化为燃料乙醇优势,争取国家支持扩大燃料乙醇应用范围。
2.开展化工资源再循环。支持吉林大地化工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与吉林石化公司上下游配套合作,依托原生矿产资源、废弃化工资源,采取硫酸废液提取技术,建设年产30万吨硫酸、60万吨硫酸铵、30万吨磷酸铵、30万吨硫尿素和100万吨高浓度污水生化处理副产甲烷再生工业水项目,生产化工、化肥、染料中间体和有色冶金,打造硫、磷、钛、H酸绿色化工循环产业。
3.提升化工园区环保能力。推进化工企业、园区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实现化工园区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全覆盖。推进化工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加强石油化工企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按照国家要求,开展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有效控制生产、输送和存储过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提高化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水平,确保废水、废气、噪声等稳定达标、危险废弃物管理规范。
4.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及新建项目必须进入规范化工园区要求,省工信厅配合安监、环保等相关部门,采用省级专项资金及国家危化企业搬迁改造基金等政策资金支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广众诚公司安全、健康、环保管理系统,指导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化工园区(含化工相对集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品牌培育引领
1.培育生物化工绿色品牌。推动吉化公司与LG、台塑等国际知名企业巩固全球ABS产品第一方阵地位,扩大其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范围。推动小分子化学药品牌建设,支持吉林凯莱英化学医药加快第四代头孢、抗生素药物以及非天然氨基酸和生物酶等绿色工艺医药中间体品牌建设。
2.强化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综合标准化方法,优化标准体系,推进标准整合。推进吉化公司研究制定树脂、橡胶等重点产品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坚持依据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总结推广标准化方法。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研究和制定行业标准,发起建立国产碳纤维分行业、分类、分级使用标准体系。
3.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产品检测能力。加强化工检验系统建设,实现重点装置中控分析、原材料和产成品质量分析等大数据统计。抓好分析岗位岗前培训、上岗轮训和考试考核,按期组织检验员参加培训考试,保持检验资质。结合仪器设备运行状况、检验标准更新和生产实际需求,为产品生产和质量把关提供可靠保障。
五、需求结构升级
1.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制品研发应用。以吉林化纤和吉林通鑫为龙头,依托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研发碳纤维及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体系和轻量化结构以及生产应用技术,实现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和轨道客车等领域的应用。
2.推进生物减水剂绿色制造。充分利用我省玉米资源,推进吉林众鑫化工完善从生物乙醇到环氧乙烷、醇醚最终到建筑外加剂的技术路线,延伸精细化工全产业链条。通过全自动计量与滴加、温度自调节等低能耗、绿色环保工艺,实现全自动控制,促进建筑外加剂行业体系健康发展。
3.推进SAP产业发展及应用。以吉林、浙江对口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我省丙烯资源优势,联合浙江卫星石化建设丙烯酸生产线,采用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公司自主研发技术,生产聚丙烯酸盐类SAP(高吸水树脂),实现其在生理卫生用品、农业土壤改良保水、水库坝体堵漏、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医药器械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4.推进汽柴油油品质量升级。实施吉化公司Ⅵ汽柴改造升级,建设35万吨/年烷基化油等装置,推动汽柴油油品质量达到国Ⅵ标准,并保障全省2017年国Ⅴ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及2020年国VI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市场稳定供应。
六、推动人才培养
1.加强专业技术团队建设。推动长春应化所生物化工非实体中心集成领域相关技术,成立重大突破项目团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集中攻关形成产业化。引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领军人物,打造技术团队。支持长春应化所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推动技术向企业转移转化,为企业研发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2.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推动高校石油和化学工业相关学科建设,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技工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教合作,推动吉化公司与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各层次专业人才。推动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与新材料领域骨干企业协同育人,围绕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醚醚酮、聚酰亚胺等新材料发展需求,共同开发新材料产业应用的“新课程”,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培养具备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3.强化安全环保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化工安全环保专业人才库,构建培训、培养、引进、使用相结合的化工安全人才体系,培养具有实践经验与实操技能的化工安全与环保管理技术人才。加强化工安全及环保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强化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管理等培训,提高自觉遵守化工生产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安全意识。
4.加快化工产业工人培养。推动化工企业通过定向培养、校企联合办学和学徒制等方式,加快产业工人培养,确保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操作人员达到岗位技能要求。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央地融合发展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2016〕62号)文件精神,推动吉化公司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及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吉化公司与地方合作力度,提升合作层次与质量,以大项目为龙头带动石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央企和地方融合发展优势,推动化工原材料延伸发展高价值产业链,着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发展,推动我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二)落实企业扶持政策。落实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政策,加大对石化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利用省级专项引导资金、基金,加大对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特色化工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予以支持。
(三)推动绿色安全发展。发展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推广资源综合利用,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应用,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环保搬迁改造。完善化工园区监控、消防、应急等系统平台,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四)扩大对外合作。加强对口合作,借助浙江石油化工、天津精细化工在产品创新、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在大化工和精细化工上开展合作。加快技术合作,支持化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工程设计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支持石化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生产技术,促进技术升级。加大资源合作,支持骨干企业在资源优势地区配套建设项目,提高省内化工原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