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润生,王志明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与天然气的国家之一。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积贫积弱的国内环境使石油工业举步维艰。自1950年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成立至今,中国石油工业已走过75年历程。其间,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历经多次调整,石油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迈上了4个大台阶。进入新时代,中国石油和石化工业再创辉煌。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成长历程,是一代代石油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油和石化工业既面临机遇与挑战,也肩负新的使命和任务。行业将继续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能源革命思想的指引下,奋发进取,再铸辉煌。
【关键词】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管理体制;建设成就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也恰逢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建立75周年。中国石油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坚持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1 新中国成立前的石油工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与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前半叶的近100年间,积贫积弱的中国油气工业举步维艰。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 中描绘出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梦想。以翁文灏、孙越崎、孙健初等为代表的石油先驱,怀揣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不懈追逐石油强国的梦想,成为中国近代石油工业的拓荒者。
从1878年在中国台湾苗栗使用近代顿钻打出第一口油井到1949年的70余年间,中国全境共开发了4个油田(台湾出磺坑、陕西延长、新疆独山子和甘肃老君庙)和7个气田(四川自流井、石油沟、圣灯山气田和台湾锦水、竹东、牛山、六重溪气田) 。除中国台湾以外,大陆油田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1946年6月,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成立,由当时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管理,负责管理跨地区的油气生产和经营业务。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解放军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了该公司,同时接管的还有上海炼油厂。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下属的甘青分公司、四川油矿探勘处、重庆营业所等机构,在1949年9—11月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解放军实施管理;12月解放军接管了新疆独山子油矿。新中国成立前期(1947—1948年),随着东北地区的解放,人民政府先后接管了吉林省桦甸油母页岩矿、四平油化厂、吉林化工厂,以及抚顺西制油厂、东制油厂、人造石油厂、第一化学厂、锦州合成燃料厂、锦西燃料厂等油品工厂。东北地区成为主要的人造油产区。
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国石油年产量(不含中国台湾地区)只有12万多吨。其中,天然油近7万吨,人造油5万多吨;原油(含人造油)加工能力为17万吨,实际加工原油11.6万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3.54万吨。国内使用的石油产品基本全部依赖进口。美孚、亚细亚、德士古3家外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经销的“洋油”占据了绝大部分中国石油市场。全国石油产量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还不到半两。
1949年底,全国石油职工人数为1.1万人(不含中国台湾地区),其中技术人员约700人、管理人员600余人。在技术人员中,石油地质专业人员仅20余人,钻井工程师10余人,从事地球物理、采油的技术人员分别仅有几个人 。全国共计8台石油钻机。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时石油工业的全部家当。“贫穷”的民族石油工业,既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又是经济恢复与发展建设的最大瓶颈。
2 政府石油管理部门的沿革
1950年,石油管理总局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石油工业正式起步,为石油工业的体制机制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基础。自那时起,中国石油工业已走过75年的发展历程,其间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历经多次调整与变化。
2.1 石油管理总局奠定了现代石油管理格局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际,燃料工业部宣告成立,全面负责全国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的生产与建设工作。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会议决定设立石油管理总局,以进一步加强对石油工业的管理。同年6月1日,原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改组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最初在上海办公,后迁往北京,于7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开篇。
石油管理总局成立后,迅速开展了一系列组织机构建设与业务部署工作。1950年7月,原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四川油矿探勘处与重庆营业所合并,成立石油总局重庆办事处,下设石油沟、隆昌两个气矿;以原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甘青分公司为基础,组建了西北石油管理局,下辖玉门油矿、延长油矿、运销公司、陕北勘探大队和西安办事处等。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1950年10月成立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这是新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之一,独山子油矿移交其管理,石油管理总局作为中方股东代表参与管理。至此,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石油工业的基础框架和体系格局。
2.2 石油工业部多次调整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燃料工业部,新设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其中石油工业部是在石油管理总局的基础上组建的。1970年6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合并,组建了燃料化学工业部。1975年1月,燃料化学工业部被撤销,随之分别成立了石油化学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1978年3月,石油化学工业部被撤销,再次分设为石油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1980年3月,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等均归其统一管理。1982年5月4日,国家能源委员会被撤销。
2.3 三大石油公司成立与重组
1982年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宣告成立,由石油工业部负责归口管理。国务院赋予其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域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的专营权,使其全面承担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业务。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应运而生,原由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管理的39家石油化工企业划归其管辖。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出重大决策,成立能源部,同时撤销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在石油工业部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建而成,由原石油工业部管理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则开始独立运营。至此,中国石油工业初步构建起以陆上、海洋和石化三大公司为核心,分工明晰、各自独立经营的全新格局。
1993年,能源部完成其历史使命被撤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转而直属国务院领导。199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以原地质矿产部相关单位为基础,组建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使其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化学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政府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管理。原化工部和两个总公司下属的油气田、炼油、石化、化肥、化纤等企业,以及石油公司和加油站,遵循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和若干大型化肥、化工产品公司。同年7月25日,国家经贸委正式印发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组建方案及公司章程。7月2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宣告正式成立。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重组遵循“各有侧重、相互交叉、保持优势、有序竞争”的原则,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完成了从石油工业部到行政性总公司,再到集团公司的体制转型,逐步适应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后,中国海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相继在资本市场上市,成为按照公司法运营的股份制企业。在21世纪最初的十几年里,这3家企业迅速成长,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重组,石油流通、贸易、财税和价格等体制机制的改革也联动深化。2000年2月,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2001年,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被撤销,改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2010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此同时,地方国营和民营石油石化产业快速发展。至此,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行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2.4 国家石油管理机构持续调整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销国家经贸委,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国有骨干企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内设能源局,作为综合性能源管理机构。2008年,国家能源局正式挂牌,整合了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以及原国防科工委的核电管理职能。2013年,国家能源局与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会)的职能整合,进一步扩展了其业务范围,强化能源管理职能,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深化油气体制改革。2019年12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的油气管道业务被剥离,组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此举体现了国家“管住中间(管道运输)、放开两头(生产与销售)”的油气行业改革思路,旨在打破垄断、促进公平准入,对提高管网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保障油气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石油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石油与能源管理体制不断进行的优化和调整,也体现了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能源管理认识的持续深化和积极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一系列机构调整与改革,既是一个连续平稳的转轨过程,也是一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当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走向国际,与国际大型能源公司同台竞争时,它们不断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持续提升企业素质与价值竞争力,内在发展动力得到充分释放。
2.5 延长石油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延长油矿是中国大陆最早投入商业开发的老油田。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就在这里诞生。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支持陕北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在中央和石油工业部(后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陕西省政府的“以油养油”“多层次开发”等政策支持下,延长油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起初,延长油矿形成了省、地、县三级经营格局。2005年9月通过整合重组,正式成立了省、地、县三级共同持股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石油),成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外,唯一一家地方国有大型石油企业。整合后的延长石油集团逐步构建起覆盖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化工、煤化工、能源新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为支撑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陕北革命老区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3 石油工业的发展成就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实现了4次重大飞跃
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该阶段的特点是“一穷二白”,石油工业在原有规模极小的油气田和人造油基础上艰难起步。随着克拉玛依和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逐步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石油的局面,初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生产体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第二阶段:从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大庆油田快速发展,1976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并持续稳定高产。以松辽、渤海湾、四川和陕甘宁等盆地为重点,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石油会战,取得显著成果。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增至1.04亿吨,建成大庆石化、“八三”管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2.5亿吨。在国家面临巨大困难和经济冲击的情况下,石油工业逆势成长,为支撑国民经济作出重大贡献。
第三阶段:从1979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开始,到20世纪末两大石油公司重组。该阶段是石油工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到先后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再到1988年撤销石油工业部、1998年完成石油石化两大公司重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其间,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标志着石油工业计划经济时代结束。
第四阶段:自21世纪初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三大集团公司重组上市至今。中国石油和石化工业全面融入市场经济,进入迅速发展和崛起的时期,逐步形成较为完整、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与新产业格局。石油石化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正稳步迈向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3.2 进入本世纪以来,石油和石化工业创造了新的辉煌
3.2.1 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压舱石
进入21世纪,中国油气储量迎来增长高峰,原油产量始终保持稳中有升;天然气探明储量持续增加,长输管道建设快速推进,推动中国天然气工业进入新时代。2024年,国内油气当量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级增长势头。其中,原油产量2.13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全国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千米,LNG接收能力达到1.2亿吨.
3.2.2 大型石化基地陆续建成,原油加工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202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突破7亿吨,乙烯生产能力超过3500万吨。聚乙烯、聚丙烯、PX等多种化工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石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发展的行业新格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
3.2.3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装备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海一号”能源站,在1500米水深海域实现大气田运营,标志着深水油气开发及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穿1万米岩层,全球首次在万米以深地层获取油气,标志着中国深地工程技术实现从基础理论到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深地勘探跻身国际前沿。石油化工领域持续打造国之重器,在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芳烃联合装置、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等一批核心装备与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部分实现技术空白填补、垄断打破乃至国际领先。全行业正稳步向绿色化、高端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
3.2.4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构建能源合作共同体
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中东、非洲、南美、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合作,成功实施了200多个油气项目。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等5个海外油气合作区,还建设了西北、东北、西南以及东部海上四大油气运输通道,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能源合作的标杆典范。
3.2.5 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高
截至2024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等主要石油石化企业的总资产规模超过8.7万亿元,年营业收入突破7万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6000亿元,年上缴税费超过1万亿元。上述企业均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稳居全球前十。预计到“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期末,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6万亿元。中国石油等特大型企业已从传统石油公司转型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正稳步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目标。
3.3 石油石化企业正在经历第三次创新创业
纵观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石油石化企业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历史时期和三次创新创业过程。一是高度计划经济时期,石油工业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发展奇迹。二是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实现了石油石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第一个30年,可视为石油企业的第一次创新创业。在这期间,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的石油产量从十余万吨增长至1亿吨,成功摘掉“贫油国”帽子,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左右的30年,可视为第二次创新创业。通过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国内石油产量突破2亿吨,迎来天然气时代,石化产业在巨大需求拉动下全面崛起,实现了体制变革、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在能源革命的推动下,石油工业开始进入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不断创造辉煌业绩,这应当是石油企业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创新创业。
4 石油工业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4.1 毛泽东提出“靠自己”解决石油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极度短缺成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且紧迫问题,也是毛泽东高度重视并反复思考的议题之一。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有三种东西即粮食、棉花、煤油,这是几十年来入口货的大宗,中国的外汇主要买这些东西。”他强调,“只有这三样东西靠自己,经济建设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1952年,毛泽东发布主席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 。近8000名官兵脱下军装,投身石油工业,成为中国石油战线上一支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生力军。他们的优良作风融入石油人的精神血脉并代代相传。
4.2 “一五”期间的重大突破
1950至1952年底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石油工业立足西部天然石油与东部人造石油“两条腿走路”,初步缓解了国计民生的急需,但仍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
1953至1957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听取地质部、石油部等相关部门及专家关于石油资源和发展情况的汇报,从战略层面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经中央审议,“一五”计划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石油勘探、摸清资源储量,并长期积极发展石油工业的指导方针。1954年12月,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自1955年起,除了石油管理总局继续履行其职责外,地质部与中国科学院将分别承担起石油与天然气的普查以及科研工作重任。随后在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撤销燃料工业部,并在石油管理总局的基础上组建石油工业部,开启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阶段。1956年春节期间,毛泽东在10天内两次听取石油部领导的汇报,提出加强石油勘探和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的要求。在艰难中成立的石油工业部,从此承担起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开启了新中国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历程。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一五”期间石油工业最显著的突破。
4.3 邓小平提出勘探重点向东部转移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将启动。毛泽东专门召开会议,接见新上任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并对石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同年2月,邓小平在中南海连续听取石油工业部的汇报,对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与布局提出明确指导意见。此后不久,全国石油勘探重点开始从西部向经济与交通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实施战略性转移。这一关键决策,最终推动了大庆油田的发现。
1959年9月,广大石油和地质工作者在黑龙江安达地区发现大庆油田。随后,一场在最艰难时期、最艰苦地区、最困难条件下展开的石油大会战正式打响。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不仅实现了中国石油及其产品的基本自给,有力支撑了国家工业化进程,还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局面。
4.4 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陆续在胜利、大港、四川、江汉、吉林、辽河、长庆、冀中等地区开展一系列石油大会战。至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04亿吨,使中国成功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1972至1973年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批准实施从西方国家引进计划总额43亿美元的大型技术设备方案(“四三方案”) ,建成了26个大化肥、大乙烯和大化纤等工业项目。这些油田和石油化工项目的建设,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石油产品,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对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等基本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使其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他们还形成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作风,这些作风体现了石油人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1964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大庆经验和铁人王进喜的事迹,成为激励全国工业企业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光辉典范。
4.5 党中央引领石油工业走出困境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原油生产因储采比例失调,自然递减率上升,产量出现明显下滑。面对石油工业的现实困难与长远发展需求,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主要包括:第一,198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石油工业部提出的“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该政策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与资源分配模式,显著增强了石油工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第二,持续推进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开放。1982年,国家为海洋石油对外合作进行立法,并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第三,允许石油工业部以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并可利用国外贷款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石油行业面临两个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一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从1993年起,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1993年12月,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确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国内为主、国外补充,油气并举、节约开发并重”的方针。在党中央领导下,石油企业着力稳定东部产区产量,同时大力推进以塔里木为代表的西部勘探开发;实施油气并举战略,实现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向北京供气,加快天然气工业发展;在秘鲁、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等国开展石油合作,成功开启“走出去”的探索之路。与此同时,石油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
4.6 江泽民对石油工业的深切关怀
江泽民多次深入大庆、塔里木等油气田开展调研和视察工作。在大庆油田实现5000万吨原油连续稳产20年的关键阶段,他提出“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在克拉2大气田发现前夕,他明确要求“加快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他将西气东输工程视为“一项举世瞩目的宏大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持续予以关注和支持。1995年9月,江泽民在与苏丹总统会晤时,亲自推动了两国石油项目合作。1997年1月,在听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汇报时,他再次强调:石油既要立足国内为主,又要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同年10月,他在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致辞表示:中国将继续坚持立足国内,扩大开放,走向世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石油界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他还亲自概括并深刻阐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即便退出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后,江泽民仍心系能源事业,撰写了《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一书,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能源特别是石油工业所倾注的心血。
4.7 胡锦涛对石油工业的发展给予重要指导
胡锦涛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期间,多次肯定并倡导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2009年6月26日,他第三次视察大庆油田时指出:50年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大庆创业者,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崇高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极不平凡的业绩。大庆油田不仅生产了大量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石油产品,培育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还锤炼出一支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胡锦涛密切关注石油国际合作进展,通过一系列国事访问和外交活动,积极推动能源领域对外合作。他在推进中亚、中俄、中非等重点合作项目,特别是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胡锦涛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共同开启阀门,标志着被誉为“能源新丝路”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正式通气。2010年9月27日,他与俄罗斯总统在人民大会堂共同见证了中俄原油管道全线竣工。
4.8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将石油石化工业推向提质升级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2014年,习近平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四个革命”,就是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一个合作”就是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他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高度重视石油天然气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他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重视科技创新,要求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石油石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多次深入石油石化企业、海外项目及重点工程现场考察指导。2013年9月3日至13日,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期间先后出席中国石油与相关国家合作的9次签字仪式,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共同出席中国石油承建的“复兴”气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在习近平的指导下,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油气合作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先行者,也成为巩固中国与资源国政治经济关系、深化民间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考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深入生产现场和科研实验室,详细了解油田开发建设与自主创新情况。他指出,保障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他强调,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习近平高度重视石油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指出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2009年9月,他出席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在讲话中指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形成了符合油田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以此为基础陆续开发了胜利、大港、辽河等油田,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石油工业发展之路,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宝贵经验。”2016年6月,习近平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5 挑战与使命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代代石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的历程,是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历程,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砥砺前行的历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多重超预期、难预料的因素交织叠加。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已迥异于往昔。在新的历史阶段,石油石化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使命与任务。
一是全球经济与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与矛盾频发。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引发的忧虑,以及货币与债务市场风险,特别是地缘政治矛盾对全球能源资源安全和航运通道的潜在冲击,都将对国际石油石化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能源安全保障仍面临严峻挑战。提高国内油气自给率始终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课题,保持2亿吨以上原油年产量长期稳定的压力不容低估。在持续提升天然气消费占比、推动化石能源结构优化的进程中,如何平衡资源与市场的关系,将对外依存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并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化石能源在低碳转型中的支撑作用,仍是现实而紧迫的挑战。
三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传统油气行业承压明显。新能源替代进程加速,在减碳和低碳排放目标下,油气价格、成本结构以及投融资环境等均面临变革,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平稳过渡,既构成新的挑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深度调整。当前行业中低质量、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内卷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削弱企业效益,抑制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甚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危及行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石油石化行业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应是:构建更强大、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提升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能力,坚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强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能源与石化领域创新高地;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加速新能源与传统炼油化工业务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强政策引导与行业监管;培育一批引领能源与化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行业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走在世界前沿。
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将继续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奋发有为,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微信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tlkygtOVT3BMNZkeN82f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