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危机对油价影响来看 谁才掌握“国际油价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4-07-17 09:12:51 阅读:0

  伊拉克危机导致国际原油价格随即走高,布兰特原油价格一度升至114美元以上,创九个月以来的高位。作为在伊拉克石油部门最大投资者的中石油,正在将其部分人员撤出伊拉克,但石油生产未受影响。

国际舆论普遍关注伊拉克危机对国际石油市场供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在中国,“伊拉克危机威胁中国石油投资。”美国彭博社17日称,北京对伊拉克局势的担心不是什么秘密。伊拉克是中国第五大石油供应方,过去5年来,中石油在伊拉克石油行业中快速扩张,如今在南部地区有4个项目,成为伊拉克最大外国投资者。去年,中石油在伊拉克生产了2.99亿桶石油,占其海外产量的近1/3。同时,中石化中海油,均在伊拉克石油领域有大量投资。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来看,我们更关心国际市场油价的走向。

从伊拉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所占的分量说起。根据BP公司2014年6月公布的数据(《2014年能源统计》),到2013年底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为202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8.9%,占欧佩克国家原油探明储量的11.9%,在中东国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365亿吨)、伊朗(216亿吨)的储量,其重要性自不可小觑。然而,从实际产量来看,2013年伊拉克生产原油1.51亿吨,不过占到当年全世界原油产量的3.6%,在欧佩克原油产量总和中也只占8.7%。由于伊拉克的原油产地主要在南部,而目前冲突主要发生在北部,所以伊拉克的原油生产预计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伊拉克危机影响有限的一个证据是2014年6月11日召开的欧佩克国家部长级会议。虽然伊拉克危机升级,但是欧佩克组织仍然气定神闲地决定维持每天生产3000万桶原油的限产配额指标(伊拉克并不受配额的限制)。欧佩克认为当下国际石油市场市场价格的波动只是局部性冲突所引致,供应和需求的总体平衡局面并未改变。欧佩克估计2014年全球石油总需求将增长1.2%(约5500万吨),但是非欧佩克国家原油增产就将达到7000万吨,所以欧佩克组织国家不但没有增产的必要,而是要持续限产。

伊拉克面临的更深远问题,是国际石油企业逐渐失去对伊拉克的兴趣。伊拉克政府一直以来希望通过国际石油企业提高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但伊拉克有关能源立法进程的拖沓,加上当前的危机,使得石油产量提高的计划越发不切实际。

全球油价上涨给中国在亚洲的邻国带来的风险更大,尤其是日本、印度和印尼,这些国家更加依赖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中国在伊拉克的投资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2009年斥资56亿美元收购的伊拉克南部鲁迈拉(Rumaila)油田的部分股权。另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同一年斥资72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公司Addax Petroleum,从而取得了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部分油田的控制权。

中国在2011年至2035年间的石油需求年增长率预计为2.0%,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换句话说,未来20年间全球石油需求的净增长主要的动力将来自中国,并影响国际市场油价走向。如果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高速,石油需求也同步快速增长,那么将导致全球石油净需求的相应增加,国际油价也必然会保持高位;相反,如果我们国家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不单纯追求GDP的增速,加上技术进步和节能措施的到位,中国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甚至有可能在2035年以前达到峰值,那么在此前景下国际油价也必将走向疲软。


{dede:include filename=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