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近日称,在11月底召开的欧佩克会议上有可能调降产量目标,将2015年每日产量从3000万桶降至2950万桶,减少50万桶的日产量。这是欧佩克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的一次180度大转弯,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下调官方产量。
导致石油需求减少和近期价格下跌的因素有地缘局势动荡,地区武装冲突,其中包括乌克兰局势、中东“伊斯兰国”问题等。同时,欧洲经济依然低迷不振,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因结构调整或外部经贸环境而持续恶化,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下降迹象。在总体需求下降的状况下,如果计入美国页岩油气开采和供应量不断增加的部分,对国际油价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由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油价下跌意味着经济运行中的能源成本下降,这对石油消费国来说十分有利。但是,对产油国来说,油价下跌的直接后果是收入减少,石油生产企业利润下降更会使用于再生产的投入减少,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设备无法更新、产量下降、收入和赢利持续减少的恶性循环局面。从中长期看,这对全球经济有害无利,而且会造成产量下降,供不应求,引发全球油价暴涨。到那时,石油消费国经济将受到极大损害。
有鉴于此,作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运行的保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之内,以便产消双方都能承受,并具有可持续性。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此次透出的减产口风,虽然幅度不大,但意在释放一个信号,即有可能重启“减产保价”政策,防止油价出现大幅下跌,更旨在使油价保持在各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