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行业动态 >
    • 2014年度石油行业大事回眸

      发布时间:2015-01-12 14:51:08 阅读:0
         2014年度石油行业大事国内篇

        1、国家能源发展计划开始行动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了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任务,特别指出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并明确发展新能源的五大领域和20个重点创新方向。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相伴而生的是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较高,这是两大“痼疾”的根源所在。通过实施“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对改变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双革命”拉开序幕.
        2014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提出,研究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尽管我国能源改革一直在有序推进,但能源需求压力巨大、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以及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着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此次中央将能源工作纳入经济工作全局来加以考量,并把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四个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着重强调要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标志着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双革命”拉开序幕。
        3、石油行业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升级版
        2014年7月4日,中国石油大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正式通过国家竣工验收。12月16日,中国石化首个LNG接收项目在山东青岛正式投运。截至2014年7月底,中国海油分别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珠海和天津建成投产6个LNG接收站,总接卸能力超过2380万吨/年。12月底,中国海外首个大型LNG生产基地——柯蒂斯项目成功试产,中国海油也将获得长达20年、每年860万吨的LNG资源供应。 
        2014年,石油行业企业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升级版,在新能源开发、油品升级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区域扩展到14个省市,成为国内最大的常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商。中国石油连续多年天然气产销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在油品质量升级方面,中国石油仅在国Ⅳ车用汽油标准升级中累计投入就超过200亿元。中国石化用于油品质量升级的投入10年间累计达到2000多亿元。 
    石油行业转型升级,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呈双跌态势
        自2014年6月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行,由年内最高点107美元/桶,跌至55.9美元/桶。受国际油价大幅下挫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出现罕见的“十连跌”走势。 
        油价暴跌是全球经济低迷、市场供求失衡、美元走强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较低的油价、油源多样化及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我国推进能源改革,建立准市场化的能源价格体系和机制;有益于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能源合作;有利于我国扩大石油战略储备。但同时,国际油价暴跌的态势,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油气上游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5、中俄签署4000亿美元天然气供应“世纪大单”
        2014年5月21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中俄在上海签署总价值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协议。这项谈判了10年的“世纪大单”终于尘埃落定。根据协议,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量逐年增加,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 
        中俄4000亿美元“世纪大单”的签署,不仅在经济贸易方面推动两国互利合作的深化,造福两国人民,而且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全球能源贸易版图,进而带动围绕能源版图的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
        6、中亚油气管道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4年9月13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塔吉克斯坦段开工仪式在塔国首都杜尚别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共同出席开工仪式,致辞并为工程揭幕。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全长1000千米,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的乌国首站,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最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新疆乌恰末站,并与国内西气东输五线贯通。 
        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具体体现和有效实践。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此后“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累计输气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造福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计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7、石油企业“混改”步入快车道
        2014年9月12日,中国石化销售公司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增资协议,拟由全体投资者以1070.94亿元人民币认购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此举标志着中国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中国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力点在于“一揽子计划”,主要以上市公司的资产为主进行“混改”,油田、管道、销售主要板块都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作为一种股权安排,“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混改”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将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明确把混合所有制确定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对石油企业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以及多种资本优势的充分发挥。
        8、南海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2014年8月30日,“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北部深水作业区陵水17-2气田首次测获高产油气流,测试日产天然气56.5百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油当量)。陵水17-2气田是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陵水17-2气田测试成功创下三个第一:中国海油深水自营勘探获得第一个高产大气田;“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首次深水测试获得成功;自主研发的深水模块化测试装置完成“处女秀”。 
        我国南海油气资源极其丰富,70%蕴藏于深海之中,勘探难度极大。进军南海深水区是我国石油工作者多年的梦想。陵水17-2气田的勘探突破,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
        9、我国油气勘探成果丰硕
        2014年我国油气勘探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3月20日,中国石油宣布发现迄今为止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经国土资源部审定,安岳气田磨溪区块寒武系龙王庙组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4403.85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3082亿立方米。8月30日,中国海油“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北部深水作业区陵水17-2气田首次测获56.5百万立方英尺高产油气流。7月18日,国土资源部评审认定,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67.5亿立方米。12月1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宣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现了新的大油田,预计总资源量超过10亿吨。 
        一系列的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对于我国“立足国内”能源战略的实施,破解能源瓶颈的制约,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10、资源税改由“税费并存”到“清费立税”。
        2014年10月11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有关政策的通知》,在全国范围统一将煤炭、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税适用税率由5%提高至6%。从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税率幅度为2%至10%。 
        长期以来,我国油气行业存在资源类税费并存现象,不少税费重复征收,且“费”大于“税”。资源税改由“税费并存”到“清费立税”,规范了税收行为,体现了税制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引导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将对油气等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度石油行业大事国际篇

         1、国际原油价格剧烈下跌
          截至12月26日,2014年的国际原油价格已从6月的每桶110美元以上下跌了近50%,纽约商品交易所2015年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降至每桶54.73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至每桶59.45美元。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油价下跌的主因是全球原油供过于求。一方面各大产油国加紧生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抑制了原油需求。
          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重创美国的敌对国家,致使俄罗斯、委瑞拉等国经济受到打击,但美国国内那些依靠石油与天然气收入的州也受到影响,州财政岌岌可危。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刊登的分析文章指出,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俄克拉荷马州、阿拉斯加州以及北达科他州等美国产油区都很担心,石油收入减少会严重打击州财政。
          近期,在有“世界能源之都”之称的得克萨斯州第一大城市休斯敦,油气钻探公司Hercules Offshore宣布,将裁退在墨西哥湾从事钻井工作的300名员工。得州油气业在10月和11月已经流失2300份工作,过去6个月平均每天损失8300万美元的石油收入。
          2、美国原油产量大幅增加
          美国能源信息局12月24日公布了截至12月19日的当周美国原油生产数据,日均原油产量为913万桶,处于历史高位,比去年同期高出100万桶。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则增加730万桶至3.872亿桶,比去年同期高1960万桶。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上升100万桶至2880万桶。
          近几年来,美国原油产量迅速增长,当前一段时间,日产已经超过900万桶,直逼沙特阿拉伯原油日产量。美国原油产量增长依赖于非常规开发的页岩油。澳新银行分析师Natalie Rampono谈及油价底部的时候认为,每桶60美元的价格就会令快速增长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感到经济拮据。但是澳大利亚国家银行的Vyanne Lai表示,美国现有油井在石油生产上的落后响应意味着眼下只有边际石油项目将受到阻碍。
          美国原油库存上升,加上欧佩克国家表示不会减产,令市场担忧全球原油市场供大于求,推动油价走低。
          3、欧佩克决议不采取减产措施
          尽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自6月以来不断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部长级会议11月27日在维也纳决定,将石油日产量保持在3000万桶水平不变。
          欧佩克官员当天在会上表示,国际原油供应充足、美元走强和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导致需求萎缩等因素促成油价持续下跌。原油市场投机行为也是影响油价走势的重要因素。
          欧佩克部长级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2011年欧佩克决定将石油日产量保持在3000万桶水平,这个限额一直维持至今。欧佩克目前原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欧佩克的决定让押注油价上涨的投资者失望。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11月27日大跌6.6%,收于每桶72.58美元。纽约原油期货市场因感恩节休市,电子盘交易价格也下跌6.3%至每桶69.05美元。两者距今年6月的高点都已跌去35%多,为4年来的低点。
          欧佩克12个成员国的经济多与油价息息相关。自油价大幅下挫以来,部分依靠原油出口的产油国财政吃紧。包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都表示,希望减产保价。但欧佩克内部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声音。
          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日均原油产量在900万桶以上。作为“带头大哥”,沙特在欧佩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对于油价的下跌,沙特一直反对减产,认为油价将自我稳定,通过降价反倒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4、美欧经济制裁俄罗斯
          3月17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区公投结果显示九成以上选民决定加入俄罗斯联邦后,欧盟一致同意冻结21名俄罗斯与乌克兰官员的个人资产,并禁止向其发放旅游签证。由此开始了美欧对俄罗斯的多轮经济制裁。
          在7月16日的第四轮制裁中,美国的目标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等主要机构,以及其他能源和国防企业。遭到制裁的企业还包括俄罗斯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作为俄罗斯政府付款代理人的国有银行俄罗斯发展银行,以及另外8家军工企业。
          在7月29日的第五轮制裁中,美国和欧盟宣布制裁针对俄能源、金融、国防领域。美国宣布制裁3家俄罗斯银行,分别是俄罗斯外贸银行(VTB)、莫斯科银行、俄罗斯农业银行,将暂停对俄出口鼓励,禁止向俄能源部门出口某些商品。欧盟的制裁措施包括限制俄罗斯国有金融机构进入欧盟金融市场;对俄罗斯实施武器禁运并禁止向俄出口军事终端用户使用的军民两用商品;限制俄罗斯获取欧盟敏感技术尤其是石油产业的敏感技术等。
          5、中俄签署重要能源合作协议
          中国和俄罗斯5月21日在上海签署两国政府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两份能源领域重要合作文件。
          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
          合同约定,主供气源地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恰扬金气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负责气田开发、天然气处理厂和俄罗斯境内管道的建设。中国石油负责中国境内输气管道和储气库等配套设施建设。
      分析认为,中俄的合同签署,中国和俄罗斯是各取所需,即使在商言商,政治意义也不可避免;而欧美舆论对此合同大多看到其政治含义,认为俄罗斯凭借这一合同,在与西方的新冷战中,多了一张强有力的牌。中俄的合同签署,显然对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多样化是一大帮助。这不仅是经济合作,政治含义也相当明显。
         6、 伊拉克再成增长最快石油出口国
          英国路透社3月5日报道,伊拉克正重新夺回全球增长最快石油出口国的称号。
          报道称,尽管受叙利亚战争波及,伊拉克暴力局势恶化,但伊拉克仍可能创下历史上最大一次年度石油产量增长。伊拉克已经成为OPEC第二大产油国。
          报道称,伊拉克石油销售量料将保持或超过2月的快速增长步伐——每日280万桶,较前月增长50万桶。若伊拉克能保持280万桶的日均销售量,按照每桶100美元计算,其年收入将增至1000亿美元以上。
          报道说,伊拉克出口大增受到OPEC其他成员国的欢迎,因为它弥补了利比亚供应中断、伊朗受西方制裁而出口减少等供应缺口。
          路透社数据显示,伊拉克5月原油日出口量达317万桶。
          7、伊朗和利比亚恢复原油出口
          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伊朗2014年1月和2月的原油出口量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新高。
          伊朗2013年11月与伊核问题六国就伊朗核问题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并于今年1月20日开始正式执行。根据这项协议,伊朗同意在6个月内暂停其部分核计划,以换取国际社会放松对其原油出口、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制裁措施。根据路透社此前援引国际进口商的数据显示,自协议达成以来,伊朗的原油出口就呈现出稳步复苏的态势,不过这一数据离其石油出口最高峰时期的数据依然很远。
          利比亚8月20日称,其国内最大油港在经过长达一年的关闭后已恢复石油出口。尽管利比亚较大城市的战斗激烈,但石油产业正在恢复运营。
          利比亚国有石油公司National Oil Co的发言人Mohamed el-Harari对《华尔街日报》称,意大利油轮Maria Bottiglieri已于前夜抵达,将载运约60万桶原油从利比亚Es Sider油港启程。
          相关消息说,利比亚西部的最大油田Sharara油田恢复生产,再加上石油出口港口的重新开放,已使利比亚的日原油产量提高至大约56万桶,是5月末时日产量的近4倍。
           8、俄乌签署天然气协议
          俄罗斯和乌克兰10月30日就今年冬季天然气输气事宜达成协议,涉及金额达46亿美元。根据协议,乌方将于今年年底前偿还俄方31亿美元债务并支付天然气预付款15亿美元,俄方则保证整个供暖季向乌方输气。
          根据欧盟公布的协议内容,乌克兰方面同意今年年底前向俄方支付31亿美元天然气欠款。其中,14.5亿美元将立即偿还,余下16.5亿美元将于年底前偿还。不过,上述债务最终应遵循的单价和总额尚需仲裁机构裁决后确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先前已向斯德哥尔摩仲裁法庭对乌克兰油气公司提起诉讼。斯德哥尔摩仲裁法庭是受理国际经济争端的重要场所。
          在今年供暖季输气方面,乌方同意支付15亿美元预付款,以按月结算方式从俄方购买天然气。俄方则同意为乌方提供约100美元的折扣,把天然气基准价定为每千立方米385美元。协议有效截止日期为明年3月。
        9、  ISIS影响中东石油市场
          自5月下旬起,曾从伊拉克远遁叙利亚的原教旨极端恐怖武装“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在伊拉克杀了个回马枪,击溃了上万人的政府军和边防武装,在短短几天内,占领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与萨达姆故乡提克里特等城市,控制了伊拉克北方大片地区。
          ISIS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外界对伊拉克安全形势的质疑,从而加重了国际石油公司对监管、环境及预算问题的担忧。
          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表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的崛起正在令该机构重新评估对原油供应量的预期,原因是这个伊斯兰组织让人们不敢投资于石油生产。
          伊拉克石油报告(Iraq Oil Report)驻埃尔比勒分析师帕特里克·奥斯古德(Patrick Osgood)表示:“当石油公司来找机构投资者的时候,这些投资者对安全环境问题会十分在意,并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伊拉克所有石油的生产和运输都存在非常狭窄的瓶颈环节,而ISIS的威胁则将其中许多环节都暴露了出来。”
     


    {dede:include filename=foot.htm/}